尋找珠峰“新機位”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2023年9期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自古就是通往西南邊陲的重要通道。涼山以“涼”為名,但它擁有著名的干熱河谷、陽光之地;涼山以“山”著稱,卻自古即為南絲通途、古道要塞。隱秘而多面的涼山,我們該怎樣了解它?《涼山州特刊》為您解讀。
攝影/日海補杰惹
攝影/胡小平
攝影/胡仲平
攝影/陳志文
在網絡紅人丁真的家鄉、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的格聶峰下,有一個小型高山湖泊,雖然面積只有約4000平方米,但因其酷似眼睛的外觀,而逐漸受到外人的關注,被稱為“格聶之眼”。眼睛被視為心靈的窗戶,人與人的交流,往往會通過眼睛的對視來進行。當我們欣賞這些酷似人眼的大地之“眼”景觀,在與它們對視的過程中,其實我們是在與大地進行心靈的溝通。來源:《中國國家地理》2022年5期 攝影/蔡如娃
“塔克拉瑪干之眼” 最大沙漠里的泉眼有著不輸月牙泉的美 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被視為極端干旱之地。但是這片不毛之地其實也有濕潤之處。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境內,塔里木河流經塔克拉瑪干沙漠時,形成了一片生機盎然的“世外桃源”。因為流經河流的影響,該區域沙漠的地下水位較高,在一些低洼處,地下水“露頭”,形成了泉眼。甘肅敦煌著名的月牙泉,也是由地下水出露形成的。這張圖是攝影師在尉 攝影/包國鋮
“帕米爾之眼” 小巧玲瓏的火山口傾訴著冰雪王國的暴烈往事木吉火山位于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西北部,帕米爾高原上一處地勢低洼的河谷里,周圍雪山環繞,濕地遍布,三條河流——木吉河、喀拉佐克河、阿拉木特河在此交匯,地下水豐富。這里的休眠火山口,也發育了色彩濃烈的泉華景觀。積水的火山口,便成了一個個的小湖或小潭,冒出來的都是泉水。這些小巧玲瓏的火山口,堪稱低調的“帕米爾之眼”,它們默默地矗立在 攝影/沈久泉
“岡底斯之眼” 暴烈的間歇噴泉卻有一彎如絲的“媚眼 搭各加間歇噴泉區位于岡底斯山脈海拔約5000米的一片泉華臺地上。從高空俯瞰,間歇噴泉形似一彎“媚眼”,不時噴出的泉水,則是“媚眼”流出的一串串“眼淚”。泉口周圍的泉華,仿佛是為“媚眼”編織的一圈圈花邊。每當大噴發來臨時,隨著一聲巨響,高溫水流突然沖出泉口,擴展成直徑2米以上的蒸汽水柱,最高可達20米。間歇噴泉是在特定條件下,地下高溫熱水作周期 攝影/鐵丐
“沙丘之眼” 起伏的沙丘脊線好比“狼眼”上部的一排劉海 在金子海濕地的沙丘低洼處,有兩個泉水出露形成的小水泡。從高空看,這兩個水泡恰似一對眼睛。細看,水泡的形狀又像狼或雪鸮的眼睛,當地人稱之為狼眼泉。狼眼泉位于柴達木盆地東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境內。這里的東北側是祁連山的余脈(宗務隆山—青海南山)。從大的地理視角看,狼眼泉位于柴達木盆地泉水溢出帶的洪積扇上,這個區域也是泉水出露多發 攝影/吳星
穴珠意為“洞穴珍珠”,是一種在喀斯特溶洞中形成的與珍珠結構和形狀相似的奇特洞穴沉積物。來源《中國國家地理》2022年12期 攝影/李晉
攝影/田稚珩
攝影/李晉
攝影/韓道山
在地球陸地表面起伏的山巒中,有很多都被塑造出了獨特的形狀,在這些形狀獨特的山中,有一種山壁如刀削,形似板薄,被稱為墻狀山。圖為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的板山到黎城縣陽坡、廣志山一帶的山體,是典型的嶺脊型墻狀山。來源《中國國家地理》2021年第11期 攝影/張濤
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的嶂石巖九女峰附近,就有一處山體呈石墻狀,海拔1300多米,但寬僅1米,兩側都是深淵,被稱為一米崖,行走其上令人驚恐萬分。來源《中國國家地理》2021年第11期 攝影/王振民
西北干旱區花崗巖墻狀山聳立于戈壁荒漠中。來源《中國國家地理》2021年第11期 攝影/牙克地爾·買買提江
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的冠豸山丹霞,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天墻。來源《中國國家地理》2021年第11期 攝影/吳秋煌
蒼龍嶺位于西岳華山北峰到東峰、西峰、南峰、中峰的必經之路,是花崗巖體沿著斷層、裂隙被侵蝕切割的過程中,殘留下來的墻狀石嶺,長1500多米,頂寬僅1米多。來源《中國國家地理》2021年第11期 攝影/韓寒
訂閱手機報
移動發送CNG到10658000
聯通發送CNG到10655111
電信用戶發送CNG到1065900
訂閱號
服務號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進行關注,或微信中
搜索“中國國家地理”關注。